跳转至

境外交流

本科期间可以参加的境外交流主要有(寒)暑期学校、学期交换、暑期科研、境外毕设这几种,下面针对PhD申请谈谈他们的用处。

暑期学校

暑期学校通常是快速了解一个领域、一个专题的方式,相对其他交流方式,通过暑校和名校进行接触门槛是比较低的,但暑校的费用会比较高。

多数暑校是上课的模式,很多项目还会安排学生组队进行一个项目的实战。这两种相比较,有实战的暑校对PhD申请帮助略大些,很多项目会给优秀学员提供推荐信(一般会是系主任写推荐信),还有一些可能还会保证return offer(其他理工科项目较常见,脑科学项目较罕见)。就脑科学领域而言,比较有代表性的是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每年举办的集训暑校,请来的讲师都是来自各个顶尖学校的大牛,参与者也是从本科到博后中很优秀的代表。所以如果能参与这样的暑校对于提升知识、眼界,扩展在学术界里的人脉,得到大佬的 mentorship 都很有帮助。

申请暑期学校的方式比较常规,主要是根据官网的要求准备材料,通常会有一些标化成绩的要求(但不高)。由于暑期学校的时间一般比较短(4-6周),即使是做项目,做出来的质量可想而知不会太高,所以对PhD申请总体是帮助比较小的,推荐大一、大二寒暑假、大三寒假参加。

学期交换

学期交换给国内学生一个较长的时间窗口去和境外单位进行密切的接触。对于PhD申请来说,最有用的是在交换的学期中及之后的假期到实验室实习,毕竟在你人已经到学校,甚至已经和教授当面交流过的情况下,他留你在实验室的可能性比你远在大洋彼岸只凭一封邮件推荐自己要高得多。这种相对长期的交流有助于在科研出一些成果,同时也给当面联系教授留了充裕的时间。学期交换的费用可能也会比较高昂,但是如果好好利用,收获还是会非常大的。学期交换申请的方式也比较按部就班,和暑期学校类似,门槛也不会太高。

visiting student+本校休学:几所名校提供一些纯自费的visiting student项目,对所有人都提供申请机会,不需要和本科学校有所合作。这种情况需要自付全部学费,并在本校办理休学,根据本科学校的不同有可能可以转学分/转课回来。这种项目(虽然听起来像花钱镀金)对目标明确的同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进到非常强的组,拿到big name的推荐信。

一些链接如:https://college.harvard.edu/admissions/apply/visiting-undergraduate-students

暑期科研

对大多数申请者来说,暑期科研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交流途径,因为是在一定时间内(至少2-3个月,越长越好)高强度地进行科研实习,同时能和境外单位的实验室保持高频率面对面的联络。一般来说一段好的暑期科研会成为国内同学PhD申请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它同时决定了你写在文书里的研究经历和成果、高质量推荐信,甚至是文章出版。暑研的费用主要包含自己的生活费、签证费和对方学校的管理费,但和其他的方式比起来已经是最经济了。经济的代价就是申请名校暑研的门槛也是最高的。首先你需要在国内有一些科研经历的积累,来证明你独立科研的能力,以及在这个学科的背景;其次有些实验室还会看申请人的GPA和英语成绩(主要是GPA)。

在暑研的具体申请上,难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找暑研单位主要有以下途径:学校和国外高校的合作项目;导师协助联系;自己发邮件联系。其中前两种自己操的心会少一些,但是非常依托本科学校的声誉和导师的人脉,同时本校的一些高质量合作项目竞争也必然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多数学生最后还是要自主联系国外实验室。

自主联系在花费的总精力一样的条件下,申请者们一般有2种策略:

  1. 20%个性化:先写好一个模板,描述自己的基本情况,概述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技能,然后根据不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表达对对方领域的熟悉和喜爱。
  2. 80%个性化:简要介绍自己,然后大量篇幅针对对方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理解,或者对某一篇paper提出一些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再争取暑研机会。

前者是广发邮件,但是回复率会比较低,毕竟模板的内容是可以很容易一眼看出来的,这样显得不够走心。我们建议对自己有较高要求的同学采用后者,这样邮件可能更容易收到回复,因为教授会更乐意和展现出对他研究很了解、很感兴趣的学生多说两句。但是自己花费的功夫也很多。实际上对方实验室收你的因素也不仅仅是靠你的一腔热忱,还要结合他们系的政策(能不能收国际学生),实验室的空缺,还有教授对你是否满意,所以不管那种方法,多数学生还是会花费很久的时间,发很多封邮件才能找到匹配的实验室。

找暑研也是磨炼心态的过程。要时刻记住:没有回复、拒绝、面试完被拒绝、甚至面试完一切都很好最后突然发现办不了签证,都是常态。坚持就是胜利。关于邮件写作部分请参考“建立学术界的人脉关系”一节。

美本暑研经验谈

对于美本的同学来说,大家经常会纠结暑期去别的学校还是留在本校。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两者都有自己显著的利弊,也没有说绝对的对错。

去别的学校(一般是读博士心仪的学校)进行暑研的目的一般是能到实地去了解该学校并认识系里的教授,之后在申请的时候就会比从未谋面的申请者们多一些人脉的优势。作者个人认为这种机会比较适合那些已经有较好的科研经验积累,对自己独立做课题的能力较有自信的同学,这样在去外校暑研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建立人脉。时间上在临近申请的大三暑假可能会有更好的收效。另外,对于在美国文理学院就读的同学,也比较推荐至少一个暑假去综合研究型大学进行科研。因为众所周知文理学院注重本科教育但科研项目却不是最前沿的,所以文理学院的同学可以用他校暑研的机会对领域的前沿研究有更好的了解和经验。在这里也附上一份网上总结的比较全面的暑期科研机会。但作为国际生在项目上的确有很多限制,大家也要看清楚该项目有没有要求一定是 citizen 或 resident。除了这样正式去申请其实还有其他的路径可能会更方便。比如一般学校都会有本科生可以申请的一笔暑期经费(fellowship),如果能拿到一笔钱,再通过本校教授的人脉介绍去 非正式地找一些其他大学的教授去做研究的话,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留在本校的好处是往往可以继续你在学期中在实验室做的项目,在之前的结果之上再加上暑假的全职研究,不仅对项目有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成果,也会让你和实验室老板关系突飞猛进,拿到很强的 推荐信。即便你的老板可能是不太有名的 AP,只要他/她对你非常喜爱和肯定,愿意为你 争取,他/她在美国学术界里的人脉也足以让你申到不错的项目。所以也千万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够多而觉得心虚,能在一个实验室做到善始善终并不会比别人逊色。作者就是因为觉得所在的本科学校资源够好就没有考虑要申请去校外的暑研项目,而是跟着最开始选的实验室一直把一个项目做完到提交paper。一个项目从头做到尾也是个很有自我满足感的经历呢。

境外毕设

境外毕设一般到申请当年的年末才会开始,所以对于申请本身的用处不一定很大,除非你去的比较早,例如从暑期开始一直留在实验室到次年,能在申请的时候出一点小成果,或者要到推荐信。不过境外毕设可能会对之后的PhD面试有帮助,一方面你可以讲毕设的成果,另一方面人在国外方便参加现场面试。相比暑研申请,境外毕设有一个利好是,你可以在对方实验室待更久,因为有些教授不收暑研学生是因为他们去的时间太短,不够出成果。如果打算Gap了,境外毕设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基本的申请方式也和暑研类似,花费也主要是生活费、签证费和管理费。

以上四种境外交流的对比如下:

交流方式 花费1 对科研的作用 申请难度 对PhD申请作用 适合阶段
暑期学校 *** * * ** 大一、大二
学期交换(连着假期) ***** **** ** ***** 大三
暑期研究 ** *** **** **** 大二、大三
境外毕设 *** ***** **** ** 大四

(注1:有些学校(自己的本科学校或参加的对方学校的项目)会给各类外交流提供各种程度的报销,且每个人交流的时长不完全一样,因此花费一栏仅作全自费条件、常规交流时间下的参考) 境外交流给大家提供的不仅是攻克课题的机会,更有很多学习的资源,尤其要:

  1. 多听讲座,可能一开始的目标是听懂前5分钟的引言,到后来也许能形成“讲座结束我知道了什么新的知识?”这样的思维,并且努力多问问题。
  2. 多和实验室前辈/导师聊天。

企业实习(美本)

对于笃定要去读博进学术界的同学可能实习是一个相对走远的选择,因为它远不能像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做研究那样给你带来学术界的人脉资源和推荐信。但长远来看作者还是觉得实习对于你对自己 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几乎每个开始读博的学生都会有一个成为教授的梦,但金字塔一样的学术界注定没法容纳下这么多人,而工业界就是另一条路。在申请 phd 的问题里有很多学校也会问你对自己之后职业的规划是怎样的。对于这两种道路每个人肯定都会各有偏好,但一定要在都经历过两种科研环境之后才能更客观的选择。

对于笔者来说,一个暑假在大药厂研发部门的实习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我更喜欢学术界的氛围和其中的原因。这样的经历让我能在回答文书里的问题和面试的时候更明确真诚地为自己职业的选择辩护。

对于寻找实习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学校官方的就业市场(career fair)。因为来的公司很多,建议大家在之前先查好资料直奔自己感兴趣的公司,准备好简历和与公司代表聊的问题。一般对于常来你们学校的公司,一份中规中矩的简历至少会让你拿到第一次面试的。

  1. 公司专场分享会。比起大就业市场这种机会会更小型、私密一些。所以要准备更多的问题和话题和公司代表去建立人脉关系,多查一下针对性细节的资料。

  2. 内推(Referral)。其实相对于上面两种较为官方的方式,通过人脉进行内推可能用到的会更多。所以在日常中时刻积累业界的人脉也很关键。建立人脉可以通过本校学长学姐和校友或者参与学校/社会上 biotech 相关的讲座/人脉社交的活动等。

Co-op(美本)

Co-op 指的是学校会允许学生一整学期全职/全日制去校外做科研或者实习(没有课程要求)。一般神经科学的同学会选择去联系感兴趣的实验室做一个较长时间的独立项目,或者可以选择去与神经科学应用比较相关的公司(例如药厂 Biogen,一直致力于研发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机器学习相关的做机器学习的公司(google等)。如果学校有幸有这样政策上的支持,一定好好加以利用,在选择 Co-op sponsor 之前通过做研究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对职业生涯大有帮助的研究机会。例如 Boston 的东北大学就给本科生提供这种机会,有很多东北的 Co-op 学生会去 Harvard、MIT 这样有名的研究型大学做研究,积累了很重要的经验和人脉。